遗嘱、遗赠的制作、公证、见证
028-85179073
13980621109
当前位置:首页 > 遗嘱、遗赠的制作、公证、见证 > 关于遗赠的法律问题
关于遗赠的法律问题

 
关注我们

四川遗嘱服务中心提供资产清理、界定、产权治理,遗嘱的制作、保管、执行,继承纠纷代理、遗产税筹划等优质服务,这里汇聚了一流的遗嘱继承资深专业律师和专家教授,是中华遗嘱继承网精心打造的国内首家办理遗嘱继承及相关业务的专业机构。咨询热线:13980621109。

 

提要

昨天的推送中向大家介绍了“遗产分割协议”,相信大家对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今天的推送中,小编将为您介绍的是“遗赠”,关于它的概念、效力等问题,通过这篇文章,您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遗赠的概念

遗赠是指被继承人通过遗嘱的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予国家、社会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设定遗赠的人称遗赠人,接受遗赠的人称受赠人或遗赠受赠人,通过遗赠赠与的财物称为遗赠财产或遗赠物。遗赠是单方的、无偿的法律行为,只须遗赠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并不需要征得受赠人的同意。但遗赠不同于生前赠与,必须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具备设立遗嘱的法定要件方为有效。

遗嘱与遗赠的异同

遗赠与遗嘱继承,都是被继承人以遗嘱处分个人财产的方式,都须具备遗嘱的有效条件才能有效。这是二者的基本相同点。但依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赠与遗嘱继承有以下主要区别:

第一,受遗赠人与遗嘱继承人的主体范围不同。受遗赠人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任何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或者集体,但不能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的人;遗嘱继承人只能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的人,而不能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也不能是国家或者集体。

第二,受遗赠权与遗嘱继承权的行使方式不同。受遗赠人接受遗赠时,须于法定期间内作出接受的明示的意思表示。我国《继承法》第二十条五第二款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遗赠。“遗嘱继承人接受继承的,无须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自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遗嘱继承人未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接受继承。

第三,受遗赠人于遗嘱继承人取得遗产的方式不同。受遗赠人不能直接参与遗产的分配,而是从遗嘱执行人处取得受遗赠的财产;而遗嘱继承人可直接参与遗产分配而取得遗产。

遗赠有效的条件

1、遗赠人须有遗嘱能力。无遗嘱能力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为遗赠。遗赠人有无遗嘱能力也以遗嘱设立的当时情况为准。

2、遗赠人须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继承人中有无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以遗赠人死亡时继承人的状况为准。

3、遗赠人所立的遗嘱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遗赠人设立的遗嘱不合法定形式的,遗赠无效。

4、受遗赠人须为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且在遗赠人的遗嘱生效时生存之人。先于遗赠人死亡或者与遗赠人同时死亡的自然人,不能成为受遗赠人。遗赠人死亡时已受孕的胎儿可以作为受遗赠人,但也应以活着出生的为限。

5、受遗赠人未丧失受遗赠权。关于丧失受遗赠权的事由,我国继承法中没有明文规定,通说认为,应当适用关于丧失继承权的规定。

6、遗赠的财产须为遗产,且在遗赠人死亡时执行遗赠为可能和合法。

真实遗嘱的效力问题

满足前面所说的条件的、内容真实的遗赠一定有效吗?答案是否定。可能导致内容真实的遗赠无效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遗赠的内容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

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继承作为一项民事法律行为,自然应当遵守这一原则。那么,什么是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呢?

以著名的泸州遗赠案来说,遗赠人患病直至死亡期间,均由其妻子悉心照料。但遗赠人却将其遗产赠与同居之第三者,完全无视作为自己三十年合法妻子李某的存在,不符合一般的家庭道德,与普通民众的道德理念背道而驰。按照遗赠判罚有违社会的公平正义,法院最后根据《民法通则》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应宣告遗赠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