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家训
028-85179073
13980621109
当前位置:首页 > 遗嘱家训 > 孙中山为何留三份遗嘱 用四副棺材?
孙中山为何留三份遗嘱 用四副棺材?

孙中山为何留三份遗嘱 用四副棺材?(图/歷史那些事儿)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平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应邀北上,经香港、上海,绕道日本,由天津到达北平。由于一路劳累,没到达北平便病倒了。在北平,经各方精心治疗,孙中山的病情也没见好转反而不断加重。于是,人们开始考虑他的后事,请孙中山留下遗嘱。最后,孙中山留下三份遗嘱,即《政治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政府遗书》。

      对于《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的產生过程,后人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事先为其准备好了稿子,徵得孙中山同意后签字的;一说是笔录孙中山在病床上的口授成稿;还有一说,是由孙中山口授要点,由别人在病床前整理而成的。

       在孙中山弥留之际签署的这三份遗嘱中,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眾,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孙中山去世时不仅留下了三份遗嘱,而且还有四副棺材:

        第一副是美式楠木棺。孙中山逝世后的第三天,遗体被运到北平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然后被装殓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这是孙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第二副是楠木玻璃棺。孙中山遗体入殓后不久,孔祥熙嫌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换了一副大的楠木棺。这副楠木棺为椭圆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层,揭开棺盖可瞻仰孙中山的遗容。这是孙中山的第二副棺材,称楠木玻璃棺。

       第三副棺材是苏联赠送的一副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苏联赠送了一副水晶棺。这副棺长1.75公尺,高0.5公尺,棺头0.65公尺,棺尾宽0.53公尺。棺的外盖及外层匀系钢质镀镍,银光闪亮。但经专家检查,此棺质地较脆,且易于传热,加之长途运输,稍有裂隙,便会对棺内遗体產生影响,所以后来没有使用。此后停放在北平碧云寺中山纪念堂,供人瞻仰。这是孙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第四副棺材是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孙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这副紫铜棺长2.24公尺,宽0.8公尺,高0.65公尺,制作考究,外形精美,于1925年8月运到上海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宋庆龄看后很满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筹备处迁到南京,紫铜棺也运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铜棺被运往北平。

        1929年5月22日,国民政府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为孙中山举行了隆重的换棺仪式。孙科请协和医院医生史蒂芬带领助手郭荣勋和一名护士将孙中山的遗体揩拭清洁,加裹白绸,并理髮,然后由孙科、郑洪年、马湘为其穿了内外衬衣、礼服、鞋袜,戴上手套。其殓服为白绫内衫、白绫内裤、白丝袜、黑缎鞋,外加素蓝纱袍、黑素缎马褂、白丝手套。穿戴整理完毕之后,孙中山遗体被小心地移入紫铜棺内。棺四周放白绸棉垫和白绸丝棉袋,身上盖锦缎方被。

       1929年6月1日,紫铜棺柩运到中山陵,由孙中山的8名卫士抬入墓穴安葬。易换下来的那副楠木玻璃棺,放入了孙中山的衣服、鞋袜后,被封入北平西山碧云寺石塔内,胡汉民为之题写了「孙中山先生衣冠冢」石碑。第一副楠木棺则存放在北平中法中学。1929年,孙中山的遗体由北京移葬到南京紫金山。

 

文章来源:歷史那些事儿